以下 節錄/摘錄自 運動與抽筋之關係 / 抽筋原因面面觀
原文作者 台北榮總醫院運動傷害科 楊天放
抽筋的現象其原因
(1) 熱身不夠
最典型發生的運動,就是<游泳>。其預防就是熱身操及漸近水溫。當身體的體溫和外界的溫度,相差7℃以上,而且突然接觸時,就會發生的抽筋。
(2) 缺鈉
最典型常發生的地點,就是<洗三溫暖>。大量的流汗,而只有喝水,容易造成體內鉀鈉不平衡,而引起抽筋的現象。人體是生化作用,鉀的作用是使肌肉收縮,而鈉是放鬆。如果缺鈉的平衡,肌肉只有收縮。
(3) 乙醯膽鹹
身體是很奇妙的組織,當肌肉已經無法承擔時,就會釋放乙醯膽鹹,讓您動不了的一種「自救機制」。其處理對策;休息及再以相反的方向輕輕拉開,然後用手向四側按摩(塗布熱力或思舒等肌肉痠痛軟膏),如有可能再熱敷,將乙 酉希 膽鹹推開稀釋之,使肌肉不打結。
(4) 挫傷
肌肉等軟體組織受挫傷時,也會打結。
(5) 代謝不良
最典型就是「糖尿病」,因代謝不良而造成肌肉裡水份太多故。
抽筋的處理-單車運動裡,比較常見的抽筋及其處理
(1) 手臂抽筋時,輕輕拉直。
(2) 腹部抽筋時,輕輕把腹部墊高拉直腹肌。
(3) 小腿抽筋時,輕輕拉直腳板成直角。
(4) 大腿前面抽筋時,輕輕用手腕放在膝蓋後方,將腿往後彎曲,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。
最簡單就是蹲下。腳掌著地,像練蛤蟆功一樣。
當要站立時,頭要下鉤,弓呈貓背,慢慢站起來,從腰椎開始往上,一節節的拉直,
最後停頓一下,才抬頭。
這樣才不會 黑天暗地、眼冒金星。 (不要笑 真的會 不信可以自己試試)
人云:「人老,不作低頭事。」這是雙關語。
的確,尤其人老作低頭的事後 ,當要站立時,頭要下鉤,弓呈貓背,慢慢站起來,才不會頭暈。
(5) 大腿後面抽筋時,輕輕將腿拉直。
防患抽筋
運動前的<熱身操>及<動後操>當中,加強「拉筋」的動作。
運動當中,補充水份之同時,能補充鈉(鹽份)以及電解水,使體內鉀鈉平衡。
飲用運動飲料如寶礦力等,是能同時補充鈉及電解水之外,又能讓胃腸的迅速吸收水份,減輕胃腸的重量負擔。 (吃水果沾鹽,不但更好吃之外,還有平衡鉀的作用。)
適當而漸進的運動
抽筋就是身體在警告我們,現時的運動量,己超過我們的能力。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運動量不夠,還要多加鍜練。 騎車當中發生抽筋時,除了上述的緊急處治之後,回家後至少要有數日的熱敷及塗葯按摩,將乙醯膽鹹推開稀釋之,否則抽筋將易於再發。
單車運動抽筋的特殊原因
齒輪比:
齒輪比「重」也是造成抽筋原因之一,您可以試踏輕一點的齒輪比(UCI規定青少年的齒輪比,比成年人為輕,就是為了保護未成年車手的發育。所以試踏輕一點的齒輪比,勤練回轉數,絕對是正確的想法。在爬「陡坡」或「顛簸」的地段,選用輕一級的齒輪比,更有意想不到的優勢。可是齒輪比「輕」,有時候會讓您覺得不耐煩,不要急,慢慢的您會體會齒輪比「輕」的騎乘好處。第3度挑戰環法賽冠軍的美國抗癌車手阿姆斯壯,他的教練群發現:阿姆斯壯的個子小,而且出力的經濟效益在於高回轉而不是傳統的重齒輪比,這就是他致勝的秘訣之一。
不當的騎車姿勢:
座墊太低、太前或太後,會形成膝蓋或肌肉負擔偏移。曾有人因而產生膝蓋內的十字韌帶斷裂的病例。至於騎車姿勢,請注意以下列「三 點調整法」來更正。
單車如同作衣服一樣,需要量身材調之。
三點調整法,是綜合單車運動力學、運動生理及安全駕駛等三項原則而成。
調整座墊高低位置:座墊位置之設定以騎在座墊上兩腳放下腳尖著地,能支持中心高度為準。
前後位置:將踏板位置採至45度處,然後調整座墊前後,以能配合腳踏之筋力最大位置為原則。
調整手把的前後與高低:手把的高度,大抵上,上揚型手把約比座墊高出3~5公分,平把手與座墊等高,跑車型車把則與座墊等高。調整後須注意把手方向再鎖緊。
正確騎乘姿勢:上半身稍前傾,手肘稍彎曲,成正三角形。
沒事多舒展拉筋
尤其是對長途賽後的「體能調整」及「恢復疲勞」貢獻最大。單車 活動(尤其爬坡)當中,每逢休息,務必養成舒展拉筋的習慣,既防抽筋又可消除 疲勞。
補充資料~【名詞解釋】
以下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整理
乙醯膽鹼(Acetylcholine) ["醯"的讀音 同"希"]
在我們的運動神經連到肌肉的地方(叫做「運動終板」),運動神經的訊號要怎樣傳給肌肉,叫肌肉收縮咧?
方法是,運動神經扮演投手的角色,它從末端丟出一些化學物質,這些化學物質分子就像一個一個棒球,肌肉就像其他的守備隊員,在它們的細胞膜上都有這些化學物質的接受器,就像戴了手套一樣。當肌肉的「手套」接到這些化學物質「棒球」時,它就開始接下來的動作了,像是肌肉收縮。
運動神經傳給肌肉細胞的這個化學物質棒球,就是「乙醯膽鹼」。
正常情況下,運動神經會好好控制放出的乙醯膽鹼的數量,讓肌肉維持在一定的緊張度,而且在身體動作需要的時候,做不同程度的收縮;可是有時候,某些控制出了問題,一下子放出太多的乙醯膽鹼,肌肉一直收縮沒辦法放鬆,就變成抽筋了。
當然,這只是造成抽筋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其他像是電解質的不平衡,肌肉過度疲勞,溫度的突然改變,動作姿勢的不協調…等等,也會造成肌肉抽筋。